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发布

2024-10-22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近日,为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dcf24c04f967a7a5f8e9e692663eeb30.png

《指南》对肥胖症的病因学、流行病学、定义、诊断评估、治疗方式以及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这是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指南,对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通常,脂肪组织并非在全身均匀分布,腹腔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比例存在个体间差异,故呈现出对人体代谢影响的不同表现特征。


肥胖症的分型和诊断


肥胖症的分型

1.基于病因的分型

按照病因,通常分为原发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种类型。


2.基于有无代谢异常的分型

基于有无代谢异常进行肥胖症分型的方式,是根据腰围、BMI、内脏脂肪、瘦体重及代谢异常,划分为不同的肥胖症分型,如下图:

26f2583597db4a9b35c9387a8a503a62.png

图:基于有无代谢异常的肥胖症分型


3.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

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体系将肥胖症分为四种表型,分别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低代谢型。


肥胖症的诊断

1.基于体质指数的诊断标准

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低体重状态:BMI<18.5kg/m²

正常体重:18.5≤BMI<24kg/m²

超重:24≤BMI<28kg/m²

肥胖症:BMI>28kg/m²

• 轻度肥胖症:28.0≤BMI<32.5kg/m2

• 中度肥胖症:32.5≤BMI<37.5kg/m2

• 重度肥胖症:37.5≤BMI<50kg/m2

• 极重度肥胖症:BMI>50kg/m2


然而,应用BMI作为肥胖症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年龄增长,具有相同BMI的青年人和老年人,体脂比会存在差异;在相同BMI水平下,经常从事高强度体力活动者和专业运动员的体脂比通常低于一般人群。


2.基于体型特征的诊断标准

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基于我国成年人群特点和健康风险评估,正常腰围定义为<85cm(男性)和<80cm(女性),腰围≥90cm(男性)和≥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此外,腰围/臀围比(WHR)是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当WHR≥0.90(男性)和≥0.85(女性)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腰围和WHR随着年龄增长呈缓慢增长趋势。


3.基于体脂比的诊断标准

体脂比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常采用的测量方法包括:皮褶厚度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EXA)、用于测量体内脂肪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目前将成年人体脂比超过25%(男性)或者30%(女性)定义为体脂过多,但其局限性在于较难全面反映体内脂肪组织的分布,不是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


4.儿童青少年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有关行业标准,对于7岁以下儿童,可以性别年龄别BMI的标准差作为评价方法;对于6岁-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可以性别年龄别BMI作为筛查超重与肥胖标准,并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肥胖症的评估

肥胖症的评估包括病因调查评估、精神心理评估、体格检查项目、实验室检查项目、体脂含量、功能学检查等等。

dfca542db1093c427825aa9b45522813.png

临床营养治疗


临床营养治疗标准化流程及减重膳食推荐

临床营养治疗(MNT)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指在临床条件下对肥胖症采取特殊营养干预措施的总称,包括个体化营养筛查、营养状况评定、营养诊断、制定营养干预计划,并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与监测。


医学减重膳食主要包括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方式,如下图:

08eb2d4249d7115179a10a8639127d49.png

图:常用医学减重膳食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指南》编写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介绍强调,多数超重肥胖是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来使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肥胖症的临床治疗,无论采取何种办法,治疗基础都是患者行为改变,只有自己的行为改变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防治效果才会最大化。